江蘇未來五年實現公益性安葬設施全覆蓋

原標題:平抑高墓價,殡葬一条龙4008341834江蘇未來五年實現公益性安葬設施全覆蓋

3月29-30日,記者在江蘇多地採訪時發現,群眾普遍反映墓地價格高。為滿足社會基本殯葬需求、調節墓地市場價格,“十四五”期間,江蘇將實現縣(市、區)公益性安放(葬)設施全覆蓋,加大公益性設施的供給,確保“逝有所安”。

公益和免費是關鍵詞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殡葬服务不改變現有的墓葬形式,再多的土地也終將被消耗殆盡。目前,1畝土地除去綠化等面積后,僅能安置50個左右的墓穴,如果用做生態安葬區,則可容納幾百個。從長遠來看,改變現有墓地供應不足的局面,大力推行生態安葬將是必然選擇。

推廣綠色殯葬,殡仪馆除了靠潛移默化觀念浸潤外,公益和免費是關鍵詞。無錫市惠山區堰橋街道西漳安息堂建於2002年,是無錫最早建立的一批公益性安息堂,能滿足30年以上的安放需求。

“早在2012年,惠山區就開始規劃殯葬不入土。”惠山區民政局副局長安雪峰介紹,惠山人的喪葬理念正在經歷從“入土”到“入室”,再到“入心”的轉變。2014年,當地已基本做到骨灰全部免費入安息堂。2015年,丧葬一条龙惠山加大移風易俗力度,為還綠水青山的原貌,整治青龍山散墳,由“入土”轉為“入室”,一次性補償家屬1000元/穴。截至2019年,惠山區居民幾乎都能接受“入室”這一喪葬理念。

磚牆鎮位於南京市的最南端,鎮域范圍原有各類散墳19507座。近幾年,村前屋后、田間地頭已呈現墓葬蔓延趨勢,白事公司部分區域已呈現人墳雜居,並開始出現墓葬“住宅式”苗頭,未來將出現無地可葬的情況。

為加快補齊基本公共服務配置短板,當地高標准建設公益性生態骨灰堂福澤園,並於2019年11月啟用,可滿足全鎮30年新增存放需求。福澤園建設過程中,吸引全鎮居民尤其是年紀較長村民的“圍觀”,在看到建成后的設施后,丧葬服务公司大家紛紛表示把先人的骨灰放在這裡很安心。截至目前,全鎮完成19507座散墳平遷,成為南京首個“無散墳鎮”。

2020年9月底,江蘇已經實現鄉鎮公益性骨灰安放設施全覆蓋。“十四五”期間,江蘇還將實現縣(市、區)公益性安放(葬)設施全覆蓋,蘇州、無錫、徐州等地已經建成一批設施,鹽城今年將拿出800畝土地建設相關殯葬設施,緩解墓價高等群眾呼聲高的突出矛盾。

移風易俗,殡葬礼仪服务邁小步、不停步

南京市殯葬管理處相關負責人夏旭光表示,中國婚喪嫁娶的風俗中,埋藏的是價值觀變遷的種子,需要在創新中做好引導和治理。要取得全民認同,移風易俗得邁小步、不停步,從價格倒逼、到環境倒逼,最終靠文化的潛移默化。

走進南京高淳區古柏街道三保村,村民們都說自從有了紅白理事會,大家辦事都一樣,不攀比、沒矛盾。三保村黨總支書記魏學軍說,村民辦白事得遵守大家一起商定的《紅白理事會章程》,比如白事隻吃一餐,每桌標准不超過500元,六菜一湯,不請樂隊擾民,統一都在村祠堂裡辦。村干部帶頭不大擺宴席,“以前辦個白事要欠債,一桌得上千元。現在5000元-2萬元就能辦成,村裡的公益性公墓都一樣大——0.4平方米,400元就能買到。”魏學軍說。

據江蘇省民政廳社事處副處長何正標介紹,全省已有82.9%的村和涉農社區建有紅白理事會,94.9%的村和涉農社區將移風易俗和葬俗改革納入村規民約。一些地方集中組織開展樹葬、花葬、骨灰撒海等公益性節地生態安葬活動,引導群眾接受綠色文明葬式葬法。省文明辦提請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加強鄉村治理、提升鄉村文明水平現場推進會,對殯葬領域移風易俗作出部署,長效化整治陳規陋習。

萬畝土地復墾,留下綠水青山

據統計,全省共有152個經營性公墓。青山白化,資源告急。如果持續傳統葬式,很多傳統墓園將會在幾年內關閉。節地需求,對人均耕地不足1畝的江蘇來說,始終迫切。

春日裡的丹陽鄉村,桃紅柳綠,清風拂面。但丹陽市民政局局長姜琪卻告訴記者,兩年前當地村口路邊到處可見硬質化的豪華墓,有的甚至達150平方米。當地人說,“三陵河有多長,延河‘站崗’的墓就排多長。”美麗鄉村的風景被破壞,大量耕地被佔用,成了棘手難題。2019年12月,丹陽全面打響散埋亂葬專項整治戰。鎮、村、黨員干部光座談會就開了120場,白天座談,晚上交心。群眾代表提出170多條合理化建議,特別提出要一視同仁,公平公正,杜絕“不厚葬就不孝順”的陋習,剎住攀比之風,大大提升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群眾支持率。

清明前記者來到大錢村,4000多居民都已住進兩層小樓。村黨委書記王夕坤帶著記者來到村后頭一片茂盛的油菜花地,這裡曾經就是村民的墓園。整治戰打響,這個村僅用半個月就復墾土地108畝地。村民自願把墓地遷到免費的公益性生態墓園,每穴村裡還補貼300元。

先疏后堵,成效明顯。如今,丹陽累計整治散墳32萬座,改造升級78個鎮、村公益性骨灰堂,復墾土地2734畝。全省整治超標墓的行動成果也十分可觀,復墾土地達11407畝。正如選擇生態葬的先行者們所說,“綠色殯葬是為子孫后代留下綠水青山。”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唐悅 劉春 文/圖


(責編:蕭瀟、唐璐璐)

2024-10-11 14:25 点击量: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