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千年旧俗 树时代新风

全媒体记者 毛国寅 实习生 张 敏 张诗怡

深入推进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时代新风的社会需要;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减轻群众丧事负担的重要途径。恩施市属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殡葬改革是全市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记者从9月18日召开的恩施市殡葬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殡葬改革开展以来,恩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全市深化改革重点内容高位推进。通过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市殡葬改革工作稳步开展。

成效初显

据恩施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恩施市殡葬改革是严格按照《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进行执行,所有改革事项均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完成县市城区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殡仪馆、公墓、火化炉)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公共殡葬服务需求,在火葬区内全面实行火葬,启动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试点,建立惠民殡葬制度,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当前,恩施市殡葬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

——强化殡葬服务能力。目前,全市13个乡镇及恩施大峡谷风景区管理中心均已建成乡镇农村公益性公墓,总墓位2053个,有效缓解了乡镇特别是集镇非农户口墓地需求。今年7月,集殡仪馆、火化馆、骨灰堂、公益性公墓于一体的恩施殡仪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规划骨灰总安置量3.8万个,首期建成4345个,有效弥补恩施公益性殡葬设施“空白”问题,切实解决州、市居民殡葬公益服务难题。

——强化殡葬乱象整治。恩施市属少数民族地区,要改变千年的传统殡葬习俗很难,需要一个长时期的过程。在推进殡改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惠民、绿色、文明殡改工作理念,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大力开展“活人墓”、“三沿五区”散埋乱葬、大碑大墓、“立改卧”整治工作。取缔火化区范围内经营性丧事场所11家,取缔违法销售丧葬迷信用品经营户6家,劝阻拆除临时灵堂20处,出动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杜绝了城区及周边室外搭设灵棚、燃放鞭炮、抛撒冥钱等治丧行为。

——强化殡葬宣传引导。组织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持续进村入户,压茬式召开群众会、屋场会宣传殡改政策,发放关于开展生态殡葬、文明祭扫的倡议书、承诺书等宣传资料,现场答疑解惑,引导厚养薄葬、文明丧葬新风。今年以来,共召开群众会300次,发放倡议书1.9万份,积极加大州级以上媒体宣传,劝导不文明祭祀482起,殡改浓厚氛围在全市上下逐步形成。

回应关切

客观而言,加强殡葬改革、禁止散埋乱葬,可以最大限度节约耕地、林地资源,有利于移风易俗。恩施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对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问题作出积极回应。

恩施市火葬区的具体范围到底如何划定?据介绍,今年1月12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我市火葬区范围为舞阳坝街道、六角亭街道、小渡船街道、七里坪街道、金子坝街道全域;龙凤镇龙凤社区、三河村全域;龙凤村张家老屋组、金龙坝组、高涧坝组、衙门台组、马家坪组、徐家湾组全域,向家村天鹅池组、青树林组,小龙潭村闸口组、寨子组、小龙潭组全域;小龙潭村大龙潭组、核桃沟组、柿子坪组3个组银北高速路以南的区域。该范围与之前相比有很大变化,由原来的9个村18个社区21.3万人,扩大到现在的14个村34个社区45.2万人,覆盖人口扩大了一倍多。

殡葬改革对火葬区和土葬区有哪些具体要求?据《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对火葬区相关规定,火葬区内新亡人员,遗体一律实行火化,禁止将其运到土葬区土葬,禁止将骨灰装入棺木再行土葬。城镇居民办理丧事,应在殡仪馆内进行,禁止城区内搭棚祭吊。规定火葬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遗体土葬提供墓地、墓穴及其他便利条件。在《恩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的通告》中所说的“城区”就是指火葬区。土葬区乡镇集镇中心新亡人员进乡镇公益性公墓安葬,不允许跨区域埋葬。农村未建土葬公墓的地方,遗体应埋入荒山瘠地;无荒山瘠地的,实行深埋不留坟头。禁止为活人立墓。在土葬区内,安葬单人墓占地不得超过4平方米,双人墓不得超过6平方米。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区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水库、河流堤坝、水源500米以内;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以及重要建筑物、居民居住区500米以内建造坟墓。

在操办丧葬过程中,丧葬费用逐渐增加给人们带来了不小的负担和压力。新成立的恩施殡仪服务中心是州、市共建的公益性殡葬服务场所,由恩施市殡葬管理所管理运营,其基本殡葬服务价格实行政府管价的殡葬服务价格。恩施殡仪服务中心的其他延伸服务,例如餐饮服务、灵堂布置、花圈租赁等都是由市政府直属国企运营管理,丧户可以自愿选择,没有私人介入,其收费标准均以公益性服务为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

尚存难点

自古以来,人们对死后的葬礼较为重视,殡葬改革推进中,难以避免遇到一些困惑。恩施市民政部门负责人坦承,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传统观念改变难。恩施属少数民族地区,受“入土为安”“有碑可祭”“居家治丧”等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干部群众难以摒弃传统丧葬习俗,对殡葬改革工作不理解,对集中安葬、火化安葬等绿色、环保、节俭的殡葬方式一时难以接受,绝大多数干部群众仍倾向于土葬,对推行的殡葬改革存在排斥心理,也在情理之中。要干部群众改变多年遗留下来的丧葬习俗,需要一个长期引导转变过程。

信息对称掌握难。目前恩施市虽然在全市推行了新亡人员报备制度,坚持做到“三个一律”,凡死亡人员一律由家属向村(社区)报告,一律由村(社区)指定安葬地点,一律按要求进行埋葬,但由于信息滞后或不畅,个别丧主隐瞒、偷埋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殡改工作落实增加了难度。

恩施市民政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推进力度,着力破除传统丧葬陋习,深入持久地开展宣教工作,建立节地生态安葬奖励机制,将思想宣传与行政措施有机结合,切实转变干部群众的观念,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强化群众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使依法殡葬变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殡葬改革是利民利国、为了未来的大事要事,也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的迫切需要。恩施市呼吁广大干部群众严格按照《殡葬管理条例》《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殡葬要求,倡导推行厚养薄葬、绿色安葬、移风易俗。

2024-11-08 19:46 点击量: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