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从业者:友谊小船易翻、 爱情巨轮难上
当他的手温柔地握着死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额头,为他们擦拭身体,为老奶奶穿上丝袜,为年轻人梳好头发,为女士点上口红的时候,失去亲人的人们知道,他们把自己最爱的人托付给了值得信任的人。
《入殓师》中的小林君感动了很多人。人们都希望,自己的亲人、爱人入殓时可以被温柔对待。可是,一提到殡葬,很多人会觉得“触霉头”。对殡葬从业者更是避之不及,他们的友谊小船易翻, 爱情的巨轮也难登上。
《入殓师》
清时节刚过不久,上海市人大专门召开一场有关殡葬管理的代表建议督办座谈会,这也是首次尝试邀请市人大代表在建议办理过程中进行督办。
对殡葬职工难道不能“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我们有难以向外人诉说的窘境。”市人大代表、闵行殡仪馆办公室副主任金培吉说,幸好她的丈夫也从事这个行业,不然,她都不知道平时可以和谁说说工作上的“酸甜苦辣”。
与电影《入殓师》的主角一样,金培吉是一位遗体美容师,“我们对待每一具遗体,就像对待我们的亲人一般。我们希望通过手中的化妆笔,给逝者以美丽,给生命以尊严。可是社会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总免不了带着‘有色眼镜’。套用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的讲法,人家一听你是殡葬从业人员,可能就不愿和你交往,友谊小船瞬间就会翻掉。”
《入殓师》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
“去年几件事件的事后处置我都参与了,外滩踩踏事件中有的遗体都被踩扁了,‘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大部分遗体都是发黑的,天津爆炸事件中有的都被汽化了,修复难度都很大,但是我们派出去的遗体美容师都较出色地完成了相应任务”,分管殡葬管理的市民政局副局长周静波在会上详细介绍了上海殡葬业的现状和水平。据悉,上海的3D修复技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走在了前列。“然而,我们殡葬从业人员还是比较辛苦的,有的年轻人结婚仍是一大问题”。
对殡葬业这份职业,周静波希望大家能正确看待。他表示,与其它行业不同,殡葬行业存在“邻避”效应,人人都需要殡葬设施和服务,人人又不愿意殡葬设施建在自家门口,自然也不愿意与殡葬人接触,殡葬职工身心均受到影响。为破解困局,近年来,市民政局加强舆论宣传,采取了多种措施。接下来,市民政局将积极争取提高殡葬职工特殊岗位津贴和基本工资待遇,积极探索殡葬职工待遇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挂勾及自然增长机制。“希望大家能对殡葬行业和殡葬职工‘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高建华说,“我们会经常搞些相亲联谊活动,让殡葬职工融入社会”。
“白事灵”热线为啥无人知?一年只有两个时间点宣传
“这种事情一辈子都碰不到几次,很多人都不知道怎么处理”,周静波说,“其实,如果亲朋好友遇到这种事情,只要拨打962840热线即可,我们就提供‘一条龙’服务,这是由政府管的,很正规的。”
据了解,“962”是政府热线开头固定数字,“840”是“白事灵”的谐音,意即遇到白事一打就灵。这是一个24小时开通的热线电话,全年无休,该热线为市民免费提供殡葬政策和业务咨询、业务受理、投诉受理、电话回访等全方位的殡葬服务信息。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只要拨打白事热线,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所属的龙华、宝兴、益善殡仪馆将快速响应,根据家属需求,24小时提供免费咨询、上门洽谈丧事,全程陪同家属办理丧葬事宜”。
可是,在场者都没有听说过这个热线。
“这可能与宣传少有关,但是我们也有苦衷”,周静波说,“每年只有清明、冬至两个时间点,我们才能抓住机会大张旗鼓地宣传,除了这两个时间,我们讲这些事情,人家就不欢迎,会感觉有点‘触霉头’”。
“其实,殡葬行业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传承事业,做殡葬就是做文化。”金培吉说,事死如生,我国几千年来形成了丰富的殡葬文化,里面包含了中国人对生死的思考,对生命的认识,对忠孝的态度。每个人都面临着生老病死,透过生死,可以更好地思考活着的意义。
市民政局表示,如何逐步引导群众把对逝者的缅怀从注重物质载体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一直是我们在思考和践行的事情。上海有全国首家的殡葬博物馆,广大市民可以去体验殡葬从业人员工作,感受生命文化教育。
生态葬不一定是“便宜葬”
近几年,上海市大力倡导推广壁葬、寄存、植树葬、花坛葬、深埋等节地生态葬式,为市民提供更多环保生态的安葬选择。如果选择一些节地生态葬,也有许多优惠或补贴措施,比如选择海葬,给家属补贴2000元,宝山区、奉贤区还对本区户籍参加海葬者家属再给予3000元补贴。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发起的由“普爱苑”和福寿园海港陵园推出的“无碑墓区”,采用土地可循环使用的公益生态葬式,收费也很便宜(“普爱苑”收费880元/具,“无碑墓区”收费980/具),任何市民家庭都可选择,还会为逝者家属颁发“公益节地生态葬”证书。
“很多老人表示能接受节地葬,可家属有攀比心理,有些子女可能觉得‘便宜葬’没有脸面”,市人大代表成秋燕认为,“生态葬不一定是‘便宜葬’,而是符合低碳、环保、节约土地资源的国际主流殡葬观念。我们要引导和提升全社会文明、生态的殡葬风气和观念”。